18家大国企全军覆没!昔日世界第一的中国机床还有翻身机会吗?
作者: hth直播平台
机床的生产能力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的重要体现,更是衡量该国整体技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制造出先进的机床往往体现了国家在高端制造领域的能力和竞争力,是后续产品在制造时的基础工具。
机床自身大致可划分为五大类:切削机床、锻压机床、成形机床、特种机床和工具机床,而这五大类中又有许多分支。
中国机床曾在上世纪80年代流行过“机床十八罗汉”这一说法,因为当时国内的机床生产企业有18家之多,个个实力丰沛雄厚,被誉为中国机床行业的中流砥柱。
然而如今,随着这17家企业先后失误败落,并且其中还有不少企业接连出现重大事故,凡此种种都让这个响亮的名号沦落为笑谈。
回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着手发展工业经济,以提高国力,中央政府决定将机床制造作为优先发展领域。
于是在1955年的一项中,国家宣布将建立一支机床生产队伍,并形象地称这支队伍为“机床罗汉”,而“机床十八罗汉”便由此诞生。
在这一时期,国家建立机床进出口企业,负责向国外引进先进机床制造设备,同时还培育了一批优秀工程师,为我国机床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经过几年的努力,1958年,中央政府召开了一个大规模的会议,这个会议上决定建立两个全国有名的机床制造厂,这两个工厂分别位于沈阳和南京。
时至今日,我国的沈阳和南京各有一王牌机床制造厂,两个工厂所生产的机床各种各样的性能各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头羊,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20世纪50年代,我国不仅将数字控制机床进行自主研发,还成功研制出了亚洲第一台数字控制机床,这标志着我国数字控制机床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沈阳第一机床厂所生产的数控车床在我国数控车床历史地位非同寻常,被称为“第一代数控车床”的“CA6126A”,后来被誉为“爷爷”级别的产品,但该型车床至今已有60年历史。
尽管如此,这款数控车床在当时还是独领风骚,是数控车床领域的绝对霸主,这其中不仅得益于沈阳第一机床厂在科研方面的不懈努力,更反映出党和政府对数控车床重视程度之高。
60年代我国科研条件有限,对技术完全依赖国外,然而我国科研人员却对数控机械不离不弃,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充分的利用有限条件极力突破技术封锁。
令人欣慰的是,在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下,我国于1966年左右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系统,成功解决了我国技木产业长期以来依赖国外技术的问题。
正所谓“技术发展如逆水难行”,研制成功后并没有一劳永逸,在日后的工作中,科研人员发现当时的国内环境对该系统并不是很友好,而这也让我国数控系统精益求精。
由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兴起,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新政策促进数控系统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并加速推广应用,为国内数控系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政府方面则做了大量工作,这中间还包括增加科研资产金额的投入以及优化科研环境等,可以说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为我国顺利完成改革开放后“迎头赶上”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70年代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美国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我国外贸企业出现严重问题,加之国外形势严峻,我国于1978年决定将所有外贸公司进行统一管理,以此应对当前形势。
1979年,我国终于迎来第一次改革开放,召开了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为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强调要重点培养我国的科技人才。
在此背景下,我国众多高校纷纷设立了数控机器人相关专业,科研力量得到了极大提升,也为我国后来变成全球机器人大国奠定了基础。
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重要时期,也是我机器人大国崛起的关键阶段,其中不乏令人振奋和骄傲的成果。
我国科研人员针对当时落后的机械水平进行了大量调研和实践,并最终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这中间还包括成功研制出机械式四轴联动加工中心等。
1978年,中国大陆还只有新中国建立之后自力更生自主设计出来那几个系列的简单数控机床,但不久之后事情就发生了改变。
1982年,访美期间签署了一份“扩大两国在高速电算机领域正式合作范围和内容”的协议,并且还成立了一个由中美双方一同主席团领导的新机制来指导该协议的实施。
自1985年起,在双方一起努力下,该协议下的一系列项目按程序逐步走上正轨。
其中有个项目涉及到研制先进的中国本土型4400工艺过程控制管理系统,并被指定为项目负责人的是沈阳第二机器人的研究所,这可谓是当时中国总代理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力量之一。
这个系统早在1981年就开始研制,当初四个研究组轮番上场,将彼此间努力整合起来,并最终取得了该系统型号通过验收这一阶段性的重大成果,进而进入到下一阶段。
这是中国在这一领域规定框架内首个完成的重要任务,这使得国家最终决定给他们这个小组足够多的资源,以便能接着来进行剩余任务,令人感到欣喜的是,他们也没有让大家失望。
1987年,他们不负众望,成功完成了4400工艺过程控制管理系统全部任务,使得这一事件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比较可惜的是,尽管在这一领域以前辛苦付出的成果显著,但由于改革开放后和西方国家进行广泛的技术合作建交,而这导致国内机器人产业逐渐严重依赖国外技术,最终患上了一种较为严重的“技术依赖症”。
1987年,由中美两国共同组建的中美机器人技术合作委员会中选聘出的六个专业委员会之一,是专门管机器人领域设计和制造相关联的内容的小组,于1988年前就挂名成立了。
1997年,该委员会经过多年努力,在他们正式对外发布了一项关于数控技术标准化的“初步建议书”中终于见到了其中的一些成果,然后由沈阳第二机器人研究所实施数控设计标准化联合项目。
1990年代,我国宣布他们将根据全球市场需求开发出一种专门用来生产汽车各种零部件的新型五轴联动数字控制加工设施,并且在五轴联动作业时,其刀具轨迹能够完全按照科学规律来实现精准控制,
这样能够保证最小刀具余量,同时也能实现最佳切削条件,并且可用来加工出更精密的复杂空间表面。
这个项目于1999年完成,为中国五轴联动数字控制加工设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加巩固了我国在这样的领域的位置。
2012年,中国大陆的工业机器人人口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22600台,这一个数字是其2011年的124倍之多,由此可见当时受到的市场需求之前是怎样爆炸式增长出来的。
2012年的当时可谓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巅峰年,然而自此之后就开始发生了诸多市场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无疑是来自于欧美国家。
随着市场如潮水般涌来的,不仅有同样如潮水般涌来的人才,还有他们对市场逐渐变态般贪婪追求极大利润而导致疯狂扩建工厂等行为形成的极大竞争压力,但是令人沮丧的是,这些行为背后却隐含着日后巨大的危机。
这些巨头们都有着相似心态,那就是急切想要通过不断的提高速度来抢占市场占有率,于是各家企业内部于是普遍以提速增效作为考核标准加予奖励,以此激励着所有员工拼命工作,有些人甚至开始日夜加班。
然而十多年后,当这些当初兴致勃勃建厂的人逐渐平复下来思考时,他们想到自己只顾眼前利益而进行盲目扩建工厂是不理智的行为,因为当市场趋势变化转向下行时,就会导致生产过剩进而形成库存积压,使这些巨头公司遭遇空前危机。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另一个问题也浮现出来,那就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他们居然普遍减少人力削减成本,这在后来被证明是极大的误判,因为缺少足够的人手来应付生产任务是致命伤,足以让这一些企业陷入全面停滞状态。
此外还有一点不得已提,那就是这些当时由于工资低而大量涌入北上的年轻人们,十多年后他们纷纷已不再满足于以前那样尽管工资低但只要踏实工作就能过上好日子的状态了,而是希望能挣更多钱来满足更高标准生活追求,一时间高薪挖人到处都是。
然而危机并没有停下来,而是接踵而至:受制于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管理混乱等多重原因影响,我国有19家大型机器人企业接连发生破产传奇,一时间哭声一片,成为全国主流新闻头条。
2018年,当国内机器产业专利空前繁荣时,有业内专家提出警告称如今国内机器人产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自己制造出来的空前繁荣前景隐藏起来的巨大危机的主要的因素之一,并呼吁对此做必要反思。
然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还有很多其它原因共振造成了类似结果,例如市场环境变化、内外部管理不足等,所以咱们不可以只抓常规问题还要兼顾非常规问题。
但是最最终的原因肯定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所以说只要肯下决心就能解决掉大部分困难,我们应该落实一下柳传志老先生说过的一些话:制定长期机制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且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应对这些困难问题,并坚决执行到底直到完成计划目标为止。
另外,我们还需要认真备往者识来,我们的祖国已经走过这么多路了,对自己全局格局进行二次审视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在永无止境探索前行中不断进步!
沉痛思考着如何减少损失、挽回劣势更需要长期机制,全行业上下齐心方向一致才能提高效率避免重复劳动浪费资源浪费时间损失机会;
我们还应关注国外经验,用以指导国内实践,同时养成严格制度意识防微杜渐保安全防患未然保持续发展。
参与机床研发的人员一定要有团队意识。一个项目的成功并不是一个专业或一个人的所能完成的。没有一个团结优秀的团队很难有一个成功的项目,一个优秀的人才脱离一个优秀的团队未必能发挥其优势。因此从一个优秀的团队挖走一个优秀的人才对双方都是莫大的损失,尤其对个人,因他脱离了一个能使充分的发挥的平台!
真知灼见!我国的其它行业也有如此现象,一哄而上,一哄而散!不求质量,不重视创新,欧美的一些小企业一搞几十年上百年,精益求精,立于世界之林…